用户登录
联系我们
邮政编码:730030
协会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号
房地产大厦18层1826室。
(查看地图)
联系电话:0931-2188066
0931-8481839
传真号码:0931-2188066
电子邮箱:1733250867@qq.com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1号房地产大厦1826室。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午:09:00-12:00
下午:13:00-17:00
(周五下午内部学习)
扫一扫“关注我们”
活血化瘀药的临床应用
2017-01-20 发布
课程28
活血化瘀药的临床应用
凡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本类药物药性平或微寒、微温,味多辛、苦,主要归肝、心经。活血化瘀药根据其功效特点可分为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等)、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等)、活血疗伤药(马钱子、血竭等)、破血散结药(莪术、水蛭、斑蝥等)4类。
一、血瘀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
1.改善血液流变性 血液流变性是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的特性,从宏观与微观层次上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以及与血液接触的血管的流变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为血液流变学。宏观血液流变学把血液看作为连续介质,研究血液、血浆与血管的宏观流变性质,如剪切率、剪切应力与黏度的关系,以及血管壁上剪切应力分布等;微观血液流变学则研究血液内部微观结构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如红细胞流变性(红细胞变形、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流变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聚集性)、白细胞流变性(白细胞聚集、白细胞黏附)等。血瘀证多表现为血液具有“浓、黏、凝、聚”的倾向。浓,指血液中所含的成分浓度增加,表现为血细胞比容增加,血浆蛋白、血脂浓度增高等;黏,指血液黏稠性增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黏度增加;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倾向增强、血浆复钙时间缩短、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血小板对各种因素,如二磷酸腺苷(ADP)、胶原等诱导的聚集率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红细胞电泳速度减慢等。上述血液流变性异常可致血流缓慢,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导致全身或局部血液及微循环障碍。目前认为活血化瘀药可通过以下作用纠正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1)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多数活血化瘀药能减少或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如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等。作用机制主要涉及:①抑制5-羟色胺(5-HT)释放:5-HT是血小板活化时从致密颗粒释放的活性物质,能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进一步聚集。活血化瘀药丹参、川芎、阿魏酸等可抑制5-HT释放。②抑制血栓烷A2(TXA2 )合成和释放,升高前列环素(PGI2)水平:TXA2具有很强的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而PGI2是TXA2生理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丹参、川芎、阿魏酸等可降低血浆TXA2含量,川芎嗪可调节TXA2/PGI2比例。③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释放:PAF是由血小板和多种炎症细胞产生的一种内源性磷脂,是迄今发现最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丹参、川芎、当归、银杏内酯等有抗PAF作用。④钙拮抗作用:血小板胞浆钙离子浓度提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川芎、当归、桃仁及川芎嗪等有一定的钙拮抗作用。⑤抑制血小板磷酸肌醇系统:磷酸肌醇代谢产物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作为第二信使在血小板活化中起重要作用。阿魏酸、川芎嗪能抑制磷酸肌醇裂解,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⑥升高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cAMP是血小板活化抑制性第二信使。丹参、川芎、当归、川芎嗪等能升高血小板内cAMP。
(2)提高纤溶酶活性:丹参、红花、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药能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抗血栓形成。
(3)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各类血液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如高脂血症,由于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脂蛋白分子结构和功能改变,促进循环中的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致使全血黏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电泳变慢。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比黏度主要反映血液黏滞性的增加;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红细胞沉降率提高反映血细胞的聚集性增加。活血化瘀药通过调整血液的成分及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而降低血液黏度,如丹参、川芎可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丹参、川芎、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均具有一定的降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4)抗凝血:丹参、川芎、赤芍、益母草、三棱、桃仁、水蛭等活血化瘀药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抗凝效应主要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红花与白芍有协同抗凝作用,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
2.抗血栓形成 血管壁改变(内皮细胞损伤,抗血栓功能减弱)、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的形成)与血流状态改变(血流缓慢或停滞,形成漩涡)是血栓形成的3个基本因素,而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血管内皮完整和功能正常对于维持血液系统凝血作用与抗凝血作用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当血管壁受损时,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暴露的内皮下基质,血小板活化,释放出ADP、5-HT、TXA2以及凝血酶等,为血小板膜表面的凝血反应提供了有利条件,并进一步活化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纤维蛋白原受体,促使其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同时两者的结合可引起跨膜信息传递,使贮存在血小板致密管道系统中的钙离子释放。血小板内钙离子对血小板的功能起枢纽作用,如血小板的形态改变、聚集和释放均是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增加的结果。血瘀证患者微血管内常见血流缓慢或血流停滞,进而促使血小板从血流中分离、沉淀和凝集。血液流速较慢也有利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血小板中cAMP增加时可促进钙离子摄取,抑制其释放;降低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水平,则抑制血小板的活化。活血化瘀药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抗凝血、增加纤溶酶活性等抑制血栓形成。当归的有效成分阿魏酸钠能抑制TXA2的生成,升高血小板的cAMP水平。川芎中的提取物川芎嗪可以通过影响TXA2/PGI2比例,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形成,亦可抑制胞外钙离子的非特异性内流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水蛭水煎液可抑制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激活纤溶酶原。
3.改善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力学,包括血流量、血压、血流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表现为某些器官或部位的循环障碍,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血管阻力增加,器官血流量减少。如冠心病患者冠脉供血、供氧不足;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循环障碍。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流动力学,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扩张血管:活血化瘀药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对不同部位的血管,不同的活血化瘀药选择性作用强度亦不同,如川芎、丹参、延胡索、红花、益母草、赤芍等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较强,而水蛭、莪术、桃仁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较为明显。
(2)增加器官血流量:活血化瘀药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器官血流量增加。川芎、红花、丹参、益母草、赤芍、延胡索等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及心肌营养血流量的作用,从而改善心肌供血、供氧。
4.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它分布于全身各个脏器与组织中。血瘀证患者微循环障碍时常表现为微血管血流缓慢、淤滞,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导致微血管缩窄或闭塞而阻塞微循环通路;另一方面由于纤维蛋白降解物增多,增强组织胺、激肽类物质作用,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可造成局部血液浓缩,流动性降低,血管内红细胞聚集。大多数活血化瘀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其机制主要为:①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②改善微血管形态:解除微血管痉挛,微血管襻顶淤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趋于正常。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微血管周围渗血减少或消失。
5.保护血管内皮系统功能 血管内皮对调节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量具有重要影响。血管内皮细胞(VCEC)不仅是血液和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通过调控其合成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对血管的舒缩功能及血液的流动性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内皮细胞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测定可反应血管内皮的功能状态。活血化瘀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动物可抑制ET分泌,提高NOS活性和NO水平,从而改善心肌缺血。活血化瘀药能增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NOS活性,促进NO合成,发挥抗脑缺血作用,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又能防止脑组织NOS活性和NO含量过度升高,避免过多的NO对神经元的毒性损害。
6.其他作用
(1)抗组织缺血损伤: 缺血损伤时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促进白细胞黏附、活化并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以及炎症因子如TNF-α、IL-1、IL-8、IL-10等。活血化瘀药具有抑制缺血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上调、降低白细胞黏附率、抑制白细胞活化,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这是其抗组织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2)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是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型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基础。活血化瘀药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还可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防止组织异常增生。
(3)镇痛: 中医有“瘀者不通,不通则痛”之说,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状。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具有活血止痛功效的中药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药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的功效与其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关。
二、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的作用和应用
丹 参
丹参的有效成分有水溶性及脂溶性两大类,其中水溶性主要是酚酸类化合物,如丹参酸A、B、C(其中丹参酸A又称为丹参素),丹酚酸A、B、C、D、E、F、G、H、I、J等。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二萜醌类化合物,现已分到40余种,包括丹参酮类(邻醌型)和罗列酮类(邻羟基对醌型)。如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异丹参酮I、隐丹参酮I 等化合物。
【药理作用】
1.改善血液流变性 丹参可降低实验动物全血黏度和血浆比黏度,使红细胞电泳速度加快,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白细胞黏附性,改善血液流变性。丹参对血瘀证患者血液的“浓、黏、凝、聚”倾向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如使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抑制血小板聚集: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素、丹酚酸等均能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这主要与其抑制磷酸二酯酶、血小板肌动蛋白激活酶活性从而使血小板内cAMP增多,TXA2的合成与释放减少有关。丹参素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于抗凝血作用。
(2)抗凝血、激活纤溶系统:丹参素、丹参酮为抗凝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丹参酮作用较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延长凝血酶原复钙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丹参素也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两者还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使纤维蛋白裂解而产生纤溶作用,促进血栓溶解。大剂量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也可延长出、凝血时间。
(3)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丹参及其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IIA,丹酚酸B均可降低血浆三酰甘油,缩小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降低主动脉壁的胆固醇含量,丹参素可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抗脂蛋白氧化,使氧化脂蛋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减弱,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抑制细胞黏附、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表达等有关。
2.抗血栓形成 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素能抑制体外血栓形成,延长血栓形成时间,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重量。其抗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纤溶系统、促进纤维蛋白裂解等作用有关。
3.改善微循环 丹参注射液可显著增加外周微循环障碍的模型动物(犬、家兔、小鼠等)微循环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扩张收缩状态的微动脉,从而消除血液瘀滞,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4.改善血流动力学 丹参具有一定的直接扩张血管作用。丹参注射液、丹酚酸、丹参素、丹参酮ⅡA磺酸钠等可使心肌、脑、肾脏的供血量增加。丹参增加组织供血作用除与其具有一定的扩血管作用外,还与其改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有关。
5.抗心肌缺血、防治心肌肥厚 丹参、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素等对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家兔、大鼠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可增加冠脉血流量,对抗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丹酚酸、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引起的犬、猫心肌梗死,能明显缩小梗死范围。丹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明显,其抗心肌缺血作用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扩张冠脉,促进侧支循环开放,增加缺血心肌血氧供应。②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抑制钙超载。③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细胞凋亡。④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
丹参能有效拮抗心室重构发生,抑制心脏局部醛固酮的合成,预防和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其中丹参酮ⅡA可以逆转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的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增加,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此外,丹参酮通过减少钙内流、缩短动作电位时程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6.抗脑缺血 丹参能降低沙土鼠、大鼠缺血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减少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死亡。丹参酮ⅡA对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这与其改善脑线粒体能量代谢,抗组织氧自由基损伤及抗NO神经毒作用有关。乙酰丹酚酸A是丹参有效成分的衍生物,对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可显著降低脑梗死范围,改善行为障碍。
7.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能调节肝、骨、皮肤、伤口等多种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其中促进肝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尤为显著。
(1)保肝:丹参对乙醇、四氯化碳所致的急慢性肝损伤可明显减轻肝坏死和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①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修复。②改善肝内微循环障碍。③清除氧自由基、抗组织过氧化损伤。④阻滞钙离子内流。⑤抗肝纤维化。
(2)促进骨折愈合:丹参主要通过改善骨折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软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加速成纤维细胞生长,促进骨折部位纤维骨痂、原始骨痂、继发性骨痂的形成,对骨折愈合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提高骨痂和骨组织中锌含量、锌/铜比值从而加速骨痂组织生长和钙化过程。
(3)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疮疡、烧伤后期等残余创面长期不愈合主要与局部血循环障碍和金黄色葡萄不就球菌感染有关。丹参酮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创面血管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促进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对伤口后期残余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促进创面的愈合,还可有效促进大鼠放射损伤合并局部创伤的溃疡和表皮创面愈合。
【现代应用】
1.冠心病 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使缺血心电图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直至恢复正常。常用口服成药制剂有丹参片、丹参颗粒、丹参胶囊、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胶囊等,丹参注射液、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疗效快于口服给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用于冠心病稳定型Ⅰ、Ⅱ级心绞痛,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者,疗效较佳。
2.脑缺血 丹参及其复方可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
3.肝炎和早期肝硬化 丹参广泛应用于迁延性、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等各种肝病,可减轻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
4.慢性肾功能不全 丹参可改善肾功能,增强其他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丹参制剂还可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消化性溃疡、骨折、宫颈糜烂、痤疮、银屑病等。
银杏叶
银杏叶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内酯类化合物。黄酮类又可分为单黄酮类、双黄酮类和儿茶素类,包括槲皮素、山柰黄素、银杏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等。萜烯内酯类化合物可分为二萜类和倍半萜类,其中二萜类主要有银杏内酯A、B、C、M、J等;倍半萜类主要有白果内酯A。
【药理作用】
1.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等多种因素有关。银杏内酯和银杏总黄酮均有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银杏叶制剂可使冠心病、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及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银杏内酯A、B、C、M、J、白果内酯均是天然PAF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中银杏内酯B的抗PAF选择性和活性最强。此外,银杏双黄酮类化合物对胶原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异银杏双黄酮能缩短动物体外血栓长度,减轻血栓湿重、干重。银杏叶总黄酮能对抗胶原-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体内血栓形成,表明银杏叶可抑制体内外血栓的形成。
2.改善微循环 银杏叶注射液对内毒素所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有拮抗作用,可减轻小动脉痉挛,小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得到改善。
3.抗心肌缺血 多种动物实验表明银杏叶提取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对缺血心肌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银杏叶提取物(GbE)、银杏内酯均能明显减轻犬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心肌缺血范围,降低心肌耗氧量,并能增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收缩力,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4.抗脑缺血损伤 GbE、银杏黄酮、银杏内酯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缺血脑组织的含水量和脑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小脑缺血所造成的脑梗死体积,对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GbE对抗脑缺血与脑水肿的作用与下列机制有关:①防止缺血缺氧引起的氧化磷酸化脱偶联反应,阻止脑缺血造成的细胞膜的离子转运紊乱,从而抑制细胞内的Ca2+超载对脑细胞的损伤。②具有内皮依赖性扩张脑血管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素(ET)生成,促进NO释放,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缺血区供血。③抗氧化应激,抑制缺血区脑组织过氧化损伤。④抑制PAF引起的血小板异常聚集、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⑤保护神经细胞:脑缺血后神经元兴奋性提高,谷氨酸含量剧增,过量的谷氨酸可加重神经元损伤。GbE及内酯能降低细胞内Ca2+,对抗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
5.改善学习记忆 老年性痴呆与老年性记忆减退患者的脑内中枢M胆碱受体减少,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降低。长期服用GbE能增加中枢,尤其是海马部位的M胆碱受体,有利于脑缺血性损伤记忆功能的恢复,也有利于老年性痴呆与老年性记忆减退患者记忆功能改善。GbE还能抑制海马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增强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从而增加中枢乙酰胆碱的含量。银杏改善学习记忆作用与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及促进脑血流等作用有关。
6.平喘 哮喘是以呼吸道高反应性和呼吸道炎症并存为特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GbE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PAF是收缩气管的重要物质,白果内酯是天然PAF受体拮抗剂,可与该受体结合,抑制PAF和卵清蛋白诱导的支气管收缩反应,阻止抗原所致的支气管痉挛。银杏内酯对气道的嗜酸性粒细胞、炎性细胞浸润,气道上皮细胞损伤、脱落,黏液分泌均有明显减轻作用,也可明显减轻低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和肺血管重建。
7.其他作用
(1)降血脂:GbE和银杏黄酮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和肝脏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动脉硬化指数AI 及LDL-C/HDL-C 的比值。
(2)抗氧化应激:GbE中的还原性羟基功能团可清除自由基,提高SOD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生成,抗组织过氧化损伤。
(3)增强机体免疫功能:GbE能促进正常和免疫力低下动物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老年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有明显增强作用,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对细胞免疫具有促进作用。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
【现代应用】
1.冠心病 银杏叶制剂如银杏片、银杏颗粒、银杏胶囊、银杏酮酯片、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长期使用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2.脑缺血、脑血栓 银杏叶制剂治疗脑栓塞、脑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外周动脉血液循环障碍等有较好的疗效。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银杏内酯注射液等适用于急性期脑梗死和脑梗死恢复期症见头晕目眩,口舌歪斜,言语蹇涩,肢体麻木,头痛,半身不遂等。
3.老年性痴呆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均有效,长期服用可使患者认知、记忆力和注意力等有一定的改善。
4.动脉粥样硬化 银杏叶制剂长期服用,可使高血脂患者胆固醇、三酰甘油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上升,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5.支气管哮喘 银杏叶提取物及银杏内酯对支气管哮喘有效,可改善肺功能。
延胡索
延胡索含大量生物碱,其中延胡索乙素(消旋四氢巴马汀)、延胡索甲素(延胡索碱),延胡索丑素和去氢延胡索甲素(的生物活性较强。延胡索乙素是延胡索的主要有效成分,其旋光异构体左旋四氢巴马汀,又名颅通定,也有很好的镇痛效应。
【药理作用】
1.镇痛 《本草纲目》载本品“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延胡索多种制剂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的发挥主要依赖于生物碱。延胡索总碱的镇痛效价约为吗啡的40%。总碱中甲素、乙素、丑素均有镇痛作用,尤以延胡索乙素作用最强,是延胡索镇痛的主要有效成分,服用后约半小时内达峰值,维持约2小时,对钝痛效果优于锐痛,乙素的镇痛效果较复方阿司匹林为优,与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副作用少而安全,无依赖性。初步认为左旋四氢巴马汀的镇痛作用机制与脑内阿片受体无关,不是麻醉性镇痛剂;不抑制脑内前列腺素生物合成,不直接影响前列腺素的释放,因而也不属于消炎镇痛药范围。左旋四氢巴马汀是一个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对脑内多巴胺受体的两种亚型 (D1和D2)均有亲和力。其镇痛作用机制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有关,也与阻滞纹状体、伏膈核、前额皮层等脑区的D2 受体后加强脑干下行痛觉调制系统的抗痛功能有关。
2.镇静、催眠 延胡索、左旋四氢巴马汀对多种实验动物(犬、大鼠、小鼠、猴等)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催眠同时伴有同步的脑电变化。它对睡眠时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慢波睡眠,减少快波和深度慢波睡眠,其催眠作用近似于生理性睡眠。延胡索镇静、催眠作用的产生主要与阻滞脑内多巴胺受体有关,主要有效成分为延胡索乙素。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抗心肌缺血:延胡索醇提物能明显减轻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心肌坏死。延胡索乙素、去氢延胡索甲素可使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而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能对抗心脏缺血再灌注及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对心肌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延胡索还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有利于减轻心脏负荷,故而对冠心病、心绞痛有着标本兼治的独特优点。左旋四氢巴马汀主要通过抑制Ca2+的跨膜流动而发挥作用。
(2)抗心律失常:延胡索乙素能阻滞Ca2+通道,降低乌头碱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左旋四氢巴马汀能有效对抗儿茶酚胺、乌头碱、氯化钙、氯仿及电刺激、结扎冠脉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实验性心律失常。
延胡索乙素是延胡索抗心肌缺血、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有效物质。
4. 抗消化性溃疡 延胡索总碱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水浸应激性溃疡、组胺溃疡和饥饿诱发的溃疡均可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如去氢延胡索甲素皮下注射时,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特别是幽门结扎或阿司匹林诱发的胃溃疡,有明显保护作用。
【现代应用】
1.疼痛 适用于各种疼痛,如头痛、神经痛、分娩痛、痛经、风湿痛及各种手术后疼痛等。对钝痛的效果优于锐痛,无明显依赖性和耐受性。成药制剂有硫酸延胡索乙素片(50 mg/片)。
2.失眠 睡前服用有助于入睡及减少多梦现象,且次日无明显头晕、乏力等后遗效应。成药制剂有硫酸延胡索乙素片(50 mg/片);复方枣仁胶囊 (含左旋延胡索乙素60mg/粒)。
3.冠心病 用延胡索醇浸膏片(可达灵,每片含盐酸脱氢延胡索碱2.4mg)治疗各类冠心病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率。
4.胃溃疡 口服延胡索制剂对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显著疗效。
莪术
莪术根茎主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莪术酮、莪术醇、莪术二酮、β-榄香烯、吉玛酮、姜黄素、龙脑等 。此外,还含有生物碱四甲基吡嗪和少量酚性成分。
【药理作用】
1.抗肿瘤 莪术油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莪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和β-榄香烯。莪术注射液对小鼠肉瘤S180有较好疗效,体外可显著抑制慢性髓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莪术醇和莪术二酮对小鼠肉瘤S37、宫颈癌U14、艾氏腹水癌ECA也有较高的抑制率,可使癌细胞变性坏死。榄香烯对小鼠Lewis肺癌、大鼠Walker-256肉瘤、白血病HL-60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如对多种肿瘤细胞的IC50多在20~50 µg/ml,而对人外周血白细胞的IC50大于250µg/ml;榄香烯与放化疗协同作用,能缓解癌性疼痛,升高白细胞。
2.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 莪术能对抗由ADP和肾上腺素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抗凝血及调节血液流变性的作用,且醋制后此作用明显增强。榄香烯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主要机制为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促进PGI2合成、减少TXA2生成。莪术油抗血栓形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姜黄素。
3.镇痛 莪术不同炮制品对化学刺激、热刺激所致疼痛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其中醋炙莪术的镇痛作用强而持久 。故《日华子本草》云:“得酒醋良。”有其科学依据。
4.其他作用 莪术醇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的生长;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灭活流感病毒A1、A3型。
【现代应用】
1. 消化系统疾病 复方莪术油软胶囊可行气破瘀,消积止痛,用于气滞血瘀,饮食积滞所致之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嘈杂饱胀。莪术油注射液可用于消化性溃疡,小儿肠炎。
2. 呼吸道疾病 病毒引起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病毒性肺炎。
3. 妇科疾病 复方莪术油栓用于治疗白色念珠菌阴道感染,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糜烂。
4. 其他 莪术油注射液用于脑炎,甲型病毒性肝炎,小儿心肌炎等。
三、活血化瘀药的临床应用
3.1 活血化瘀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3.1.1 眩晕证
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颈椎病、内耳眩晕病等常引起眩晕证,而这些病常有血瘀证的现代机理存在,现代医学研究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颈椎病、内耳眩晕病等引起的眩晕,疗效显著。如陈可冀将高血压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夹瘀型、阴虚阳亢夹瘀型、阴阳两虚夹瘀型、脾湿瘀疲型,分别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3.1.2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血管腔阻塞或狭窄,使得心肌缺氧、缺血甚至坏死,从而引起心脏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痛、气短、心悸等,该病还易与其他疾病合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上属麻痹、心痛范畴,患者一般有3 种病型:气虚血瘀型、痰浊塞阻型、心血瘀阻型,化痰通脉、通瘀益气是中医治疗的原则。临床上治疗该病通常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组方常用药为琥珀、葛根、黄芪、山楂、三七、红花、大黄、丹参、枳实、法半夏、瓜蒌、薤白酒泡。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该病的机理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粘稠度,通瘀滞、利经脉。
3.1.3 中风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西医治疗方法为降血压、抗生素、脱水治疗,中医治疗是通过采用传统通络活血组方加减治疗,组方为丹参、黄芪、桑枝、川芎、赤芍、川牛膝、当归、红花、秦艽、桂枝、地龙生地、羌活,通过临床应用发现该治疗方法能够加速患者脑内血肿、水肿的吸收,降低脑组织变性坏死情况的发生,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不外风、火、气、血、痰、虚六端,虽然病机复杂,但病理关键在 “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根本大法,可改善脑组织血管微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功能恢复,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也愈加广泛。如益气活血、补肾活血、滋阴活血、清热活血、化瘀活血、养血活血等。
3.2 病毒性心肌炎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病毒感染的发生情况也越来越多,其中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上属“胸痹、心悸” 范畴,临床上西医治疗疾病虽治疗时间短,方便快捷,但治疗后患者较易出现不良反应,且临床疗效不理想,综合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医学研究者通过利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以口服通络药物为主,初期辅以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液,取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该类药物能够保护动物心肌细胞,因而其在临床上对心肌炎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3.3 眼科疾病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眼部能够反映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失调问题,因而临床上在治疗眼科疾病时可通过全身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活血化瘀中药被广泛应用在眼科疾病治疗当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针对眼底出血、玻璃体出血患者,常采用组方丹参、桃仁、赤芍、红花、当归、蒲黄、川芎、生地等进行治疗;针对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患者,常采用组方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生地、红花、桃仁、青葙子、枳壳、甘草、牛膝、决明子等活血、通络化瘀、抗炎中药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达到85% 以上。活血化瘀中药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视网膜动脉痉挛,有效改善缺血症状。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应用较多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赤芍、当归、三七、虎杖等,其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均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3.4 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病情持久累及气血,阴虚内热,津液耗伤,血行不畅,导致血瘀,且血瘀、阴虚内热耗伤气血,阻滞气机,津液不布,加重病情,变证百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后认为,瘀血为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瘀血既是糖尿病常见的致病因子,又是其病理改变的结果。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存在微循环障碍、血流缓慢、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形态异常、变形能力下降等表现。消渴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程日久,耗气伤阴,而致气血阴阳亏虚,血液停滞脉中发为瘀血,瘀血阻于脉络、肌肤等终成血瘀之证可发为“血痹”、“脉痹”等。中医血瘀病机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二者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障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有效的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并延缓其疾病的进程。常用的复方有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四逆汤等加味治疗。
3.5 动脉粥样硬化(AS)
中医可将其归为"瘀血"、"症瘕"等范畴。活血化瘀方药具有调节载脂蛋白代谢;影响一氧化氮释放;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増殖;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血小板凝聚功能,调节前列环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调节AS关的活性多肪及基因的表达等作用。
3.6 肿瘤
活血化瘀法的抗肿瘤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直接针对细胞毒的作用,抗突变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分化;能减弱血小板凝集,可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粘附、聚集,从而减少转移;能诱导肿瘤细胞调亡;能影响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瘤组织局部的缺氧状态,提高放化疗敏感性;能提高抗体、补体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可抑制纤维母细胞亢进的胶原合成作用,预防或减少放疗引起的组织纤维化。
3.7 闭经
临床上常用活血化瘀法配合其它治疗法则同时运用。其中化瘀扶正法适用于气血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冲任血少,血海空虚所致的闭经;化瘀散结法适用于肝郁气结,气机失于条达,气滞血瘀,冲任受损所致的闭经;化瘀养阴法适用于素体阴虚,或房事不节,耗伤津液,胞宫因之虚损所致的闭经;化瘀解毒法适用于月事不洁,邪毒入侵,日久成瘀毒互结瘀阻胞宫所致的闭经。
3.8 痹症
痹证的病情复杂多变,病程迁延反复,根据中医“久病必伤血络”,“久痛必有瘀”等观点,分析痹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瘀血病机,这从实验室有关资料和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的改变可得以证实。从临床实验室的有关资料来看,这类疾病中有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粘稠度增高)、组织学的病理改变等;从临床症状和体征来看,这类疾病患者多见皮下紫斑,或肢体关节的固定性疼痛,或月经紊乱甚或闭经,或面、唇、齿龈紫黑,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等一系列血瘀证表现,以此作为活血化瘀药的客观用药依据。痹证治疗中常用活血化瘀药:当归、鸡血藤、牛膝、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
3.9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没有CRF的病名,西医归为慢性肾脏病(CKD)的范畴,疾病的后期出现少尿、水肿、恶心、呕吐,肌肤甲错、瘙痒等症状,将其归为水肿、癃闭、关格、肾劳等范畴。“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久病入络为血瘀”。本病经久难愈,后期合并贫血、抽搐、皮肤晦暗,说明久病耗伤气血,瘀毒入络损伤脉络而致肾络瘀阻。“络以通为用”。肾络病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原则。
单味中药治疗CRF的有:丹参、红花、川芎。在复方研究 CRF 中,目前文献报道主要从疗效,降低蛋白尿、降血压,改善贫血,改善肾性骨病,延缓CRF 的进展等方面来研究。活血必须贯彻全程,尤其是 CRF的早期应该尽早介入。由于 CRF 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因此活血的根本也是为了祛邪以扶正。同时在活血化瘀治疗的同时,补气活血当成首要治法。
3.10 肺间质纤维化
肺间质纤维化中医归属/肺痿0/肺痹0范畴。肺痹为痰、瘀痹阻肺络,多为实证;肺痿为气虚、络虚不荣,而致肺痿不用,多为虚证。肺间质纤维化进展最终结果为本虚标实证。
单味药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有:丹参、川芎、三七、水蛭等;中药汤剂:益气活血方由党参、黄芪、丹参、水蛭等组成; 化瘀理肺方由丹参、半夏、当归、水蛭、黄芪、补骨脂、薏苡仁、鱼腥草、地龙组成;中药复方制剂: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3.11 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属中医学癥瘕范畴,癥瘕病名见于《神农本草经》及《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主要病因病机可归纳为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和肾虚血瘀。因此,癥瘕的形成大部分与瘀血有关,活血化瘀药的选择应用在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虚血痹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肝郁血瘀之肝着选用旋覆花汤;癥瘕选用鳖甲煎丸,桃红四物汤加减,腹逐瘀汤加减,理气活血、通络消积的大七气汤加减,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卵巢囊肿等。
3.12 抗肝纤维化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气血运行赖于肝的疏泄,在病理状态下,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血脉瘀阻,形成血瘀。肝血瘀阻,壅塞不通,腹内结块,形成癥积。血瘀的本质是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与变性以及微循环障碍,血瘀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病机。
活血化瘀药抗肝纤维化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减少静脉主干内径,增加门静脉血流速度,减少门静脉血流量,回缩脾脏,使肝纤维化逆转,阻止肝硬化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活血化瘀药毕竟属动血之品,在施用时慎防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患者,如门静脉高压或凝血机制障碍者,尽量避免使用攻伐破瘀伤络的三棱、莪术、水蛭、虻虫之属,常选用丹参、牡蛎、鳖甲、茜草、蒲黄、仙鹤草、参三七、云南白药活血宁络之品。
(河南中医药大学 方晓艳)